新加坡阐明非优惠性原产地申报规则
2025 年 6 月 9 日,新加坡海关发布媒体声明,阐明了非优惠原产地申报的相关规定,强调此类申报必须反映货物的实际原产地,而不仅仅是其发货地。这一解释回应了贸易文件中标签错误和滥用现象日益增多的担忧,而此类现象可能导致监管违规和贸易中断。
新加坡强调优惠原产地规则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之间的区别,旨在提高贸易透明度,并确保符合国际标准。
非优惠原产地与优惠原产地的区别
非优惠原产地指的是货物完全获得或经过实质性加工的国家。与优惠原产地不同,优惠原产地与自由贸易协定相关,并给予关税优惠,而非优惠原产地用于一般贸易申报、贸易统计、标签以及贸易救济措施的执行。许多国家出于反倾销税、配额或特定国家标签规定等目的,要求进行此类申报。
新加坡官方的澄清强调,非优惠原产地不应与出口物流相混淆。通过新加坡转运再出口的产品,除非符合实质性改变的原产地规则,否则不会获得新加坡原产地。
新加坡海关澄清要点
2025 年 6 月的澄清重申,除非货物符合特定条件,否则贸易商不得将新加坡列为货物原产地。要被认定为原产于新加坡,货物要么必须完全在新加坡获得,要么必须在新加坡经过重大加工或转化,从而形成新产品。
在新加坡仅进行包装、贴标签或组装活动,而产品本身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不能视为具有原产地资格。若未满足原产地要求却使用“新加坡制造”或“新加坡产品”等表述,可能构成《进出口管制法》所指的虚假申报,从而面临处罚或吊销许可证的风险。
示例
新加坡一家贸易公司从越南进口电动工具。这些货物在新加坡拆包、贴上该公司的品牌标签并重新包装,然后再出口到欧洲。尽管最终产品是在新加坡完成的,但这些工具在新加坡期间并未经历任何实质性的加工。根据新加坡海关明确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申报“新加坡制造”是不准确且不合规的。正确的原产地仍是越南。
出口商和贸易商的责任
出口商、制造商和物流供应商必须审查其在贸易文件中确定原产地的程序。原产地必须根据实际生产流程确定,而非出于便利考虑。新加坡海关已建议各公司重新评估产品分类、文件处理步骤,并在申报时核实原产地。
从事再出口或贸易活动的企业,尤其是从事电子产品、医疗器械或消费品贸易的企业,必须格外小心,切勿对来自其他地方并经加工的商品作出误导性的原产地声明。
法律和商业影响
不正确的原产地声明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不仅在新加坡,在目的地市场也是如此。原产地的虚假陈述可能导致货物被拒收、海关审计或在国外受到贸易处罚。在新加坡,此类违规行为可能会引发执法行动,包括行政罚款和贸易特权的撤销。
作为全球贸易和物流枢纽,新加坡高度重视原产地声明的准确性。此次澄清强调,即使是与贸易协定无关的非优惠性声明,也必须以同等的严谨态度对待。
通过内部控制提高合规性
鉴于商业和监管风险,企业应将原产地要求纳入合规系统,以避免无意的错误申报。这包括更新标准操作程序、对员工进行原产地规则培训以及保存能证明每项声明的文件。
企业还应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和供应链梳理,以确保申报的原产地与实际生产流程一致。鉴于新加坡海关的审查力度预计会加大,采取主动措施对于保持合规性以及避免代价高昂的执法行动至关重要。